近年來,按照中央、省、州的總體部署,云龍縣全力加快脫貧攻堅步伐,將民族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區域,強化基礎設施,加強產業培植,積極推進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步伐,但由于地理、歷史、自然等條件影響,民族貧困地區脫貧難度較大,特別是在產業培植上,存在諸多困難,給全縣脫貧攻堅和小康社會建設帶來了較大壓力。
一、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
在民族貧困地區產業培植工作上,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:
(一)基礎設施較為薄弱。大多數民族貧困地區地處偏遠,點多面廣,使基礎設施的改善難以全面覆蓋,由于群眾居住分散,且多居住在山區,導致鄉村公路水泥路面或彈石路面率為85%,1080個自然村通公路率為94%。同時,雖然多數民族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已得到明顯改善,但發展保障能力弱,并存在欠賬多、標準低、不配套等情況,加之全縣地質條件復雜,氣候多變,造成交通、水利等基礎設施損毀修復工作繁重,保障能力較弱。
(二)產業發展方式滯后。民族貧困地區受信息閉塞、思想觀念落后等因素影響,對產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,受起步晚、生產設備落后、生產技術缺乏等影響,難以形成產業規模,發展后勁不足。同時,民族貧困地區群眾受長期以來粗放式生產生活影響,形成了較為傳統的生產習慣,缺乏產業發展的系統性。雖然縣鄉各級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方式加大產業幫扶,但現有的212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部分缺乏管理運營經驗,群眾對專業合作社不了解,導致專業合作社成效不高,效益不明顯,產業帶動力弱。
(三)勞動力結構不合理。受近年來外出務工潮流影響,當前我縣民族貧困地區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較為普遍,以云龍縣苗尾傈僳族自治鄉天燈村為例,傈僳族是大理州僅有的直過民族,而天燈村則是云龍縣傈僳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示范點,該村面積168平方公里,最高海拔3239米,是大理州面積最大的行政村,有21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,共有748戶2448人,外出務工人員178人,勞動力外出務工率13.75%,而且外出務工人員主要為30歲以下的年輕勞動力,留守人員多為婦女兒童和老年人,勞動力年齡不合理,勞動力綜合素質不高,直接造成民族貧困地區的生產力薄弱,難以推動產業發展。
(四)區域間發展不平衡。部分民族地區發展勢頭快,群眾增收致富步伐快,而少數地區發展相對滯后,民族和區域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、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,發展不平衡容易造成群眾心理失衡,不利于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。
二、存在問題原因淺析
導致民族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困難的原因是多方多面的,包括歷史、資源、區位等方面,但究其主要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(一)群眾觀念落后。民族貧困地區群眾大多居住在山區半山區,信息閉塞,接觸外界先進理念的機會不多,思想觀念多數停留在傳統落后的狀態,接受新興事物能力較差,特別是在習慣了傳統產業后,對發展新興產業的積極性不高,甚至會帶有抵觸情緒,造成產業發展推動難度較大。
(二)區位條件影響。民族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,交通條件落后,在產業發展過程中,對外宣傳推介難度較大,同時也導致產品的運輸流通成本提高,間接的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,不利于產業的培植壯大。
(三)財力投入有限。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起步晚、基礎差,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加以扶持,但受當前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影響,縣級財力有限,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有限,同時,實體經濟困難,對民族貧困地區的投資意愿不高,都造成了民族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投入不足,成效不高。
三、對策建議
加快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:
(一)不斷夯實基礎設施。產業發展,基礎先行。只有不斷的完善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基礎,加強路網、水網、電網、信息網等基礎建設,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基礎和條件,確保產業發展順利推進。
(二)不斷引導群眾參與。產業的發展需要群眾的主動參與,只有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不斷提高生產力,在具體工作中,需要加大對群眾的宣傳培訓力度,幫助群眾逐步學習了解產業發展知識、技術,組織群眾到周邊發達地區學習參觀,幫助群眾更新觀念,逐步提高群眾綜合素質。
(三)不斷提高信息水平。在當前形勢下,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,要確保產業發展加快推進、產品銷售渠道拓寬、產品競爭力提升,掌握市場信息至關重要。要幫助民族貧困地區群眾學習掌握互聯網技術、信息技術,通過手機、電腦等設備了解外界市場行情,聯絡供銷渠道,提高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。
(四)不斷加大資金投入。一方面,積極向各級各部門爭取協調項目,整合項目投入,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對民族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,為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。另一方面,鼓勵民間資金更多的流入民族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中,為民間投資提供更多優惠政策,盤活民間資本,提高資金效益。